5岁的亮亮老是吵着口渴,一天要喝好几大杯开水,晚上要上厕所七八次。妈妈带他到一家大医院检查后诊断为尿崩症。医生说,该病主要是内分泌方面的原因,由于该病不是常见病,许多家长对它的认识不足,对病儿的家庭护理方面也存在一些误区。
尿崩症(DI)是由于下丘脑-神经垂体病变引起精氨酸加压素(AVP)又称抗利尿激素(ADH)不同程度的缺乏,或由于多种病变引起肾脏对AVP敏感性缺陷,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。前者为中枢性尿崩症(CDI),后者为肾性尿崩症(NDI),其临床特点为多尿、烦渴、低比重尿或低渗尿。尿崩症常见于青壮年,男女之比为2:1,遗传性NDI多见于儿童。
尿崩症会引发哪些症状?
尿崩症病儿体型矮小,大多数病儿均有多饮、烦渴、多尿、夜尿显著、食欲不振、便秘、发热、皮肤干燥、倦怠、睡眠不佳等症状。一天上厕所几十次甚至夜间也要起床好几次。每日尿量达上万毫升,需不断喝水来补充流失的水分,尿的比重和水一样,且完全清而透明。先天性的尿崩症病儿一般体型会比较矮小,主要原因是因为夜间是人类的生长激素作用的重要时段,尿崩症的病儿因为夜间必须不断起床小解,因而阻断夜间的睡眠,相对地其生长激素分泌也较平常人为少,自然体型就会比别人小。
尿崩症患儿的护理方法
尿崩症患儿因多饮多尿影响睡眠和食欲,白天容易疲倦,要注意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,应注意保证患儿休息,给予营养丰富的低盐饮食。饭前少饮水,代以有营养的汤或饮料。备好夜用便器,夜间每2—3小时唤醒患儿排尿1次。患儿常因多尿而软弱无力,须防止跌伤。保持床单清洁干燥,预防尿频引起的皮肤糜烂。为患儿提供充足的水分,须注意水的总入量应与尿量相等。如果限制病儿饮水,由于激素水平的不足或抵抗激素的作用,尿量仍不减少,继续限制下去,可发展到脱水,甚至出现脑细胞脱水,会危及生命。定时测血压、体温、脉搏、呼吸及体重,以了解病情变化,记录尿量及体重的变化。本病需长期终身用垂体抗利尿激素替代治疗,家长要掌握所用药物的名称、剂量、用法、副作用,不得自行停药。
热门问答
最新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