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指骨组织肥到细菌侵袭而引起的急性炎症。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,常发生于儿童骨生长最活跃时期,感染部位多在胫骨、股骨、肱骨及桡骨等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中毒症状、局部炎性表现、患肢功能障碍,易发生病理性骨折。治疗以积极抗炎、手术(开窗引流)为主,辅以全身与局部治疗。常见护理问题包括:①恐惧;②躯体移动障碍;③自理缺陷;④高热;⑤营养不足;⑥有发生褥疮的危险;⑦有伤口引流不畅和逆行感染的可能;⑧潜在并发症--心肌炎、心包炎、肺脓肿;⑨潜在并发症--病理性骨折;⑩知识缺乏:出院后自护知识。
一、恐惧
二、躯体移动障碍
三、自理缺陷
以上一~三均参照"骨科病人一般标准护理计划"中的相关内容。
四、高热
相关因素:细菌霉素吸收。
主要表现:寒颤,继而体温>39℃,伴烦躁不安、呕吐、谵妄与惊厥。
护理目标:
1 病人体温有所下降或接近正常。
2 病人未发生高热。
护理措施:
1 配合医师尽快明确致病毒。
(1)在寒颤高热期抽血培养,或初诊时每隔2小时抽血培养1次,连续3次,以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。
(2)局部脓肿分层穿刺,及时送检标本行细菌培养加药敏的检测。
2 根据药敏遵医嘱使用抗生素:
(1)注意配伍禁忌。
(2)了解药物在血中的浓度和半衰期,合理安排用药时间。
(3)观察药物有无变态反应、毒性反应及治疗效果。
3 对症处理:参照"骨科病人一般标准护理计划"中的相关内容。
重点评价:
1 病人体温是否下降趋于正常。
2 病人是否感觉舒适,无口腔炎等高热并发症发生。
五、营养不足
相关因素:
1 潜在营养不良。
2 病后营养不良。
(1)机体代谢率增高:高热。
(2)感染。
(3)食欲不振。
主要表现:
1 食物摄入绝对或相对不足。
2 体重低于标准体重的20%。
3 三头肌皮褶厚度、上臂中围值均小于正常值的60%。
4 血清白蛋白、血红蛋白、血清铁低于正常。
护理目标:
1 病人能摄入足够的营养食物。
2 病人营养状态有所改善。
护理措施:
1 与病人及其家属一起寻找导致营养不良的原因,以便改善营养状态。
2 了解病人的进食习惯,包括喜好的食物、口味及进食时间等。
(1)尽量选择适合病人口味的食物,小儿多食酸奶。
(2)鼓励少食多餐,注意食物色、香味。
3 为病人提供洁净,清新的进餐环境。
4 向病人及其家属推荐高热量、高蛋白、高维生素的食物,多饮水。
5 遵医嘱使用支持疗法:少量多次输新鲜血、氨基酸、白蛋白等。
重点评价:
1 病人营养状况是否改善。
2 改善病人营养状况的护理措施是否适合个体。
六、有发生褥疮的危险
相关因素:
1 营养不良,体质虚弱。
2 冲洗液外漏。
3 大小便污染。
4 局部受压时间长。
主要表现:消瘦、活动受限、大小便不能自理、伤口冲洗不通畅。
护理目标:
1 病人未发生褥疮。
2 病人及家属配合皮肤护理。
护理措施:
1 加强营养。
2 保持冲洗引流通畅,异常时报告医师酌情处理,及时更换浸湿之敷料、床单位用物,保持皮肤清洁、干燥,床单位整洁。
3 小儿用"尿不湿"接大小便,及时擦拭污染的皮肤。
4 每2-3小时翻身按摩1次。
重点评价:
1 病人是否存在发生褥疮的高危因素。
2 病人及家属是否配合皮肤护理。
3 病人是否出现了褥疮。
七、有伤口引流不畅和逆行感染的可能
相关因素:
1 引流管扭曲受压。
2 血凝块、脓渣堵塞。
3 伤口冲洗、引流装置被污染。
4 机体抵抗力低下。
主要表现:
1 伤口引流管引流出的引流量少于冲洗液量,伤口局部肿胀明显或敷料渗湿,甚至浸湿床单位。
2 引流液混浊,细菌培养有新的菌株。
护理目标:
1 病人及家属能配合维持伤口引流通畅。
2 病人伤口引流通畅。
3 病人伤口无明显逆行感染。
护理措施:
1 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维持伤口冲洗和引流通畅的重要性:钻孔或开窗引流术后行大量抗生素液持续冲洗,是尽快控制炎症、防止死骨形成的重要措施之一。
2 妥善固定冲洗、引流装置,防止松动和脱出。
(1)拧紧各连接接头。
(2)翻身时妥善安置管道,以防脱出。
(3)躁动病人适当约束四肢,以防自行拔出。
3 保持伤口部位的冲洗管位置在引流管之上,以利引流。
4 冲洗管液瓶高于伤口60-70cm,引流袋低于伤口50cm,且引流管宜与一次性负压引流袋相连,并保持负压状态,以维持通畅。
5 钻孔或开窗引流术后24小时内快速(以流水样)灌洗,以后每2小时快速冲洗1次,维持冲洗直至引流液清亮(一般是留置3周,体温下降,引流液连续3次培养阴性)为止。冲洗液随着引泫液颜色的变淡逐渐减量。
6 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质、量及色,保持出入量的平衡。
7 出现滴入不畅或引流液流出困难,应检查是否有血(脓)凝块堵塞、管道受压扭曲,及时处理,以保证引流通畅。
8 及时更换冲洗液,倾倒引流液,冲洗的装置每日更换,防止发生逆行感染。
重点评价:
1 病人冲洗引流装置是否通畅。
2 病人是否发生了逆行感染。
相关因素:
1 细菌毒素吸收后败血症。
2 转移性脓肿。
主要表现:脉搏增快、心律不齐、呼吸急促、血压下降、咳脓痰。
护理目标:
2 病人出现心肌炎、心包炎、肺脓肿时被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。
护理措施:
1 严密观察体温、脉搏、呼吸、血压及有无咳嗽、咳痰性质,警惕并发:
(2)心包炎:血压下降、心包有积液、端坐卧位后症状减轻。
(3)肺脓疡:咳嗽、咳脓痰、呼吸困难等。
2 严格控制小儿输液滴速,谨防肺水肿的发生。
3 一旦出现心肌炎,宜低盐饮食,限制水的摄入,以免加重心脏负担。
4 出现肺部感染时,采用半坐卧位,以利于咳痰、排痰。
重点评价:
2 病人一旦出现上述并发症,是否得到了相应处理。
相关因素:
1 骨破坏。
2 局部缺乏保护。
3 行动受限。
主要表现:肢体肿胀厉害,局部疼痛明显,活动受限,一旦出现"卡嚓"音,表示有骨折。
护理措施:
1 抬高患肢:有利于静脉回流,减轻肿胀。
2 限制患肢活动:用石膏托或皮肤牵引。
3 搬动患肢时动作轻巧。
4 观察邻近关节是否出现红、肿、热、痛,身体其他部位有无病灶转移,警惕骨组织感染后发生骨质疏松及破坏而骨折。
重点评价:
1 病人患肢是否得到了制动与保护。
十、知识缺乏:出院后自护知识
相关因素:
1 未接受过专业教育。
2 病人年龄小,不懂得自护。
主要表现:病人出院前,病人及其家属不知道出院后护理常识。
护理目标:病人及其家属掌握出院后自护知识。
护理措施:
1 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出院后自护的必要性: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人若急性期未能彻底控制、机体抵抗力差、生活条件及卫生状态差,有可能转为慢性,以致迁延不愈。
2 指导出院后自护知识。
(1)坚持使用抗生素至体温正常后2周,以巩固疗效,防止转为慢性。
(2)加强营养,增强机体抵抗力。
(3)改善卫生条件。
(4)若伤口愈合后又出现红、肿、热、痛、流脓等则提示转为慢性,需及时诊治。
(5)防止过早负重,需x拍片证实病变已恢复正常时才能开始负重,以免发生病理性骨折。
(6)在慢性骨髓炎期,也应避免患肢用力过重,以防病理情骨折。
重点评价:病人及其家属是否了解出院后自护的知识。
热门问答
最新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