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疾病库 > 出血热

流行性出血热的病理变化

时间: 2016-03-28 13:54:52 来源: 编辑: wangchenbai

  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(包括小动脉,小静脉和毛细血管),广泛性损害,血管壁内皮细胞肿胀、变性,重者管壁可发生纤维蛋白样坏死和破裂等,内脏毛细血管高度扩张,瘀血,管腔内可见血栓形成,引起各组织、器官的充血、出血、变性,甚至坏死,肾脏、脑垂体前叶、肾上腺皮质、右心房内膜、皮肤等处病变尤为显著。炎性细胞虽也存在,但不明显,一般以淋巴细胞、单核细胞和浆细胞为主。

  心脏:右心房有特征性的内膜下大片状出血,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出血则远较右心房为轻,可能与右心房压力较低,心房壁小血管易于出血有关。镜下见心脏细胞有灶性肌溶和脂肪变性,间质有水肿伴淋巴细胞、单核细胞浸润。

  肾脏:肾脏肿大,脂肪囊有水肿及出血,尤以皮髓交界处最为严重,二者分界明显乃病理特征之一。由于小血管的广泛损害,血浆外渗,血液浓缩,入球动脉发生痉挛,促使皮髓质间动静脉短路开放,以致髓质血管极度扩张充血,尤以皮髓交界处的直小动脉较为严重。镜下见肾小球基膜增厚,肾小管明显肿胀,变性和坏死,管腔变窄和闭塞。

  脑下垂体:特点是前叶出血坏死。

  肾上腺:主要表现为皮质囊状带细胞类脂脱失,偶有散在性灶性坏死。

  气管和肺:气管和支气管粘膜有散在性出血点,镜下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极度扩张瘀血,部分有微血栓形成。肺泡腔内有大量浆细胞和红细胞渗出。

  胃肠道:胃粘膜呈弥漫性出血,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亦有散在出血点,小肠下段和结肠出血点显著减少。

  肝:部分肝细胞有脂肪变,并有散在灶性坏死。

  腹膜后胶冻样水肿是本病的特征,乃毛细血管静脉端压力升高和血管通透性增加,大量血浆渗漏所致。

我要点评 ( 0人评论)
得了出血热的病不治疗可以好吗
出血热是不是老鼠 生活中得了出血热
出血热应该如何治疗效果比较好 患上出血热到底严重不严重呢 使用哪种方法治疗出血热会更有效

热门标签

  • 24小时健康热播
  • 一周健康热点

出血热专家

感染内科

北大医院

郑波 主任医师

在线提问

感染内科

北大医院

齐慧敏 主任医师

在线提问

感染内科

北大医院

马序竹 副主任医师

在线提问

热门问答

最新资讯

最新医院